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典故

时间:2024-03-29 11:55:17 嘉璇 清明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典故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典故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典故

  清明节的来历介子推母子被火烧死以后,次年晋文公命令从今往后每到介子推死的日子(3月初五,清明前一天)家家不得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以纪念介子推。而当时晋国文化为春秋时期的强势文化,寒食的传统便被推广到了全国,自此便有了寒食节。清明与寒食(扫墓、不吃热是寒食的习俗)本不是同一个节日(清明只是个节气),但寒食过后就是清明,所以慢慢也就合二为一。

  唐玄宗时又下诏将寒食扫墓定为五礼之一。

  古时将清明、7月15中元节、10月15下元节并称三冥节,都是祭祀鬼神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吗?不知道,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的来历相传在远古时期,大地一片荒凉。人们没有饭吃,都靠喝西北风过日子。所以,现在还流传着“没有饭吃,只有喝西北风”这句话。但是,西北风也只有冬天才有。冬天一过人们就开始饿肚子了。身体好的,就象蛇和青蛙冬眠一样躺在洞里,一动也不动地睡到冬天再起来喝西北风;身体差的,只有活活饿死。

  却说江汉平原有个名叫清明的小伙子,为人心地善良,生得身强体壮。这年春末的一天,他从乱坟场经过,忽然听到一阵痛苦的呻吟。他寻声走过去,发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倒在坟沟里,正在垂死挣扎。她见到清明后,立刻用微弱的声音哀求给她弄点东西吃。要是换个人,很可能会这样回答:“我自己都没有东西吃,到哪里去给你弄吃的东西呢!你已经是黄土埋到颈的人了,早死早享福啊!”

  清明却想:见死不救,岂不是白披了一张人皮!再说,哪个人又不老呢?他立即和颜悦色地对老婆婆说:“您老等着吧!”

  清明四处寻找了一番,不但找不到吃的东西。而且被乱坟沟的石头绊了一跤,把大腿都跌青了。他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下,一边用手揉着伤腿,一边伤心落泪。揉着揉着,眼睛忽然一亮,他立刻拨出腰刀,把大腿的肌肉割下来。然后,忍着剧痛,一瘸一瘸地拿去给老婆婆吃。老婆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象喝西北风一样,张开嘴一口就吞进了肚子里。可是她却喊没有吃饱,还要吃。清明二话没说,又将右大腿的肌肉割给老婆婆吃。老婆婆吃完了还要,清明就再割……就这样,一个吃了要,一个就割,直到清明把大腿、小腿、胸脯、手臂……总而言之,凡是能割的肉都割了,老婆婆才罢休。而清明从始至终都没吐怨言。

  白发老婆婆终于打着饱嗝从坟沟里站起来了,小伙子清明却血淋淋地倒在坟沟里。

  老婆婆笑容可掬地问:“小伙子,你如此舍命相救一个黄土埋到颈的人,我该怎么感谢你才好呢?”

  清明吃力地摇摇头,表示不要感谢。

  老婆婆哈哈大笑起来:“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嘛!实话告诉你吧,我就是昔日炼彩石补天的女娲。这次是专门下凡试探人心的。既然你的心地如此善良,今后就不用喝西北风过日子哒,我送一碗饭给你吃吧!”女娲娘娘说着,伸手从衣袖里摸出一个金灿灿的碗,碗里装着象珍珠一样的金黄颗粒。

  女娲娘娘将金碗送到清明面前,接着说:“小伙子,这碗里装的可不是一般的东西咧,这是我补天时用剩下的黄色石渣子。如果肚子饿了,就抓一点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如果石渣撒出去,落在哪里就能长出能吃的庄稼。那个地方也就归你所有。你可以把田租给其他人种,粮食卖给别人吃。你就可以发财。不过,你想长生不老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不能长生不老。因为炼石渣一落地,灵气就被大地吸收。只能让石渣变成庄稼在大地长生,却不能让人在世界上不老。所以,二者只能择其一。我特别要提醒你注意的是:这个金碗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丢。若是丢了,你就会立刻死亡。现在伸出手来接碗吧!”

  清明却并不伸手接碗,而只是感激地露出一丝笑容,断断续续地说道:“谢……谢!请您……送给……别人吃--吧!我已……经不行哒

  女娲娘娘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小伙子,你以为我当真吃了你的肉吗?我是为了你的身体更结实,把你的肉放进我的炼彩石的炉子里锻炼去哒。现在可以还给你啦!”

  女娲娘娘猛吸了一口仙气,然后张开嘴轻轻地照着清明的身上一吹,清明当即一个鲤鱼打挺从地下跃起身来。真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刚才还是血淋淋的身子,不但肌肉全部还了原,而且清明的精神比以前胜过百倍哒!据说为什么人们的大腿、小腿、胸脯、手臂的肌肉比其他部位结实、发达些,就是因为当年女娲娘娘用炼石炉冶炼过的缘故。

  清明接过女娲娘娘的炼石渣金碗,低头一鞠躬,正想开口说几句感谢的话。谁知抬起头来时,却见女娲娘娘化成一道金光回天宫去了。

  清明端着碗,想着今后再也不会饿肚子,不由咧嘴笑大笑。笑着笑着,忽听得一片哭泣之声,举目四望时,但见一个个面黄肌瘦,皮包骨头的人纷纷哭着向荒坟场走来,有的是眼看身体不支前来等死的,有的则是他们的亲友前来送别并准备挖坟筑坟的。但见父母哭儿女,儿女哭爹娘,妻哭夫,夫哭妻……悲悲惨惨,痛不欲生。清明看着看着,也落起泪来。他本想将手中端的“饭”送给那些行将倒毙的人吃,可是那么多人分这一碗又能救活几个呢?不给别人吃吧,眼看着别人喝西北风,饿死的饿死,自己一个人吃饱了永远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思呢?干脆把炼石渣撒出去吧,长了庄稼收粮食,别人有吃的,我也发财,两全其美,我何乐而不为呢?

  主意一定,清明抓了一把炼石渣,使劲一扬,也不过撒了方圆五百里的地盘。清明很不满足,象这种撒法,撒十把也不过五千里的田地能长庄稼。天下还有很多人要挨饿。我不如找个高山去撒吧!山高飞得远……哎,要是乘刮大风时撒,一定飞得更远。

  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决心。清明一心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走了六六三十六个昼夜,闯了七七四十九关,受了九九八十一大劫难。终于凭着女娲娘娘给他炼就的一副好身体,来到顶天立地的武当山最高峰。他把金碗里剩下的炼石渣分成了四股,遇到刮东风时撒一股,刮南风时撒一股,刮西风时撒一股,刮北风时撒一股。这样,东南西北全撒遍了,而且借风的力量连最遥远的地方也有了。说来也真怪,炼石渣落在有水的田里就长成了稻谷,落在无水的地上就长成了麦子,落在肥沃的土地上就长成了豆子,落在贫瘦的土地上就长成了粟米(稷),落在不肥不瘦的土地上就长成了黍子。这五种粮食统称为“五谷”,那是因为清明将炼石渣分成东南西北四股加上在江汉平原上撒的一股,一共为五股撒的。所以,人们就把稻、麦、豆、稷、黍统称为“五股”、传说那时只有“彀”字,没有“股”字,所以写书的人就将“五股”写成“五彀”、后来又嫌繁体彀字笔划太多,又将原来的“五彀”改成“五谷”了!

  再说清明撒完炼石末后,便捧着金碗高高兴兴地从武当山回到江汉平原。这时的江汉平原可漂亮啦!到处都是黄灿灿的,变成了全天下最富饶的鱼米之乡。为什么江汉平原一直到现在都是最富饶的地方呢?传说是因为清明首先单独在这里撒了一股炼石渣的缘故。

  清明回到原先住的山洞,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地来找他租田种,买粮食吃。清明惊奇不已地说:“要田种你们去种啊,要粮吃你们就去收嘛!租什么?买什么呀?”

  众人千口一词地说道:“天下所有的田地、粮食都归您所有,不租不卖,你怎么发财咧?”

  清明一愣,这才明白发财的意思。他立即高声宣布:“反正这田地我一个人也种不了,粮食也吃不完。我撒炼石渣长粮食的目的,就是为了天下饿肚子的人都有饭吃,我也不愿发什么财!这些田地、粮食统统送给大家,一人一份,谁爱吃什么就种什么吧!”

  人们闻言,立刻欢天喜地散去了。

  清明把田地和粮食全部送给了别人,却忘记给自己留下一份。不过,他端着金碗走到什么地方,那里的人总要拉他到家里作客。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喝的全是玉液琼浆。什么事也不让他干。这样生活了一些日子,清明心里起了疑团。一天,他问一位老爹:“大爷,我们素不相识,怎么大家都争着敬我为上宾呢?”

  老爹爹笑笑说:“我们一见您拿着金碗,便知道您是那位舍命救人换五谷,慷慨仗义送田地,使天下人不再靠喝西北风过日子的英雄。当然应该请来奉为上宾啊!”

  清明顿时恍然大悟。他羞愧万分地跺着脚说:“嗨嗨嗨!一人苦,万人甜,一家败,万家兴,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变成不劳而获的吸血鬼,象这样活着倒不如死的好呢!”

  说完,他扬起手,将金碗一甩,就听豁刺一声,金碗化成一道金光飞上天去了。

  传说后来落在武当山变成了金顶。

  清明丢了金碗,好似还清了一身重债。他脸含微笑,慢慢地倒在地上。

  成千上万的人听到清明死去的消息,纷纷跪到清明的墓前,昼夜痛哭嚎啕。一连三天三夜都无人离去。

  这天早上,清明的墓忽然刮起旋风,接着飞出一只鸟雀,嘴里一迭连声地叫:“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人们立刻明白,这是清明怕大家忘了种田播谷,特地变成这种“布谷鸟”来提醒大家,以免重新过那种喝西北风挨饿的日子。于是每年布谷鸟一叫,人们便开始播谷了。

  人们每年在清明死的这天都去为清明修整坟墓。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所以直到现在人们都念念不忘清明节。

  清明节历史典故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而说到清明节,首推便要说起介子推的故事。

  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姬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姬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陆陆续续地离开他自谋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不离不弃的追随他,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

  据《韩诗外传》记载,有一年姬重耳一行人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姬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姬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中农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姬重耳饿晕了过去,为了让姬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一同煮成汤给姬重耳食用。当姬重耳吃后康复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姬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十九年后,苦尽甘来的姬重耳回晋国做了君主,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当初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大加封赏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当初介子推为自己割股充饥的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登门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仍然没有找到介子推母子二人。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不如纵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率众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对着介子推的遗体悔恨交加的不住哭拜,恍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的树洞,洞里好象还有什么东西。晋文公掏出一看,居然是片衣襟,上面却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感动的泪如雨下,泣不成声的将血书珍而又珍地放入自己袖中。然后晋文公差人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晋文公亲手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传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柳树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段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将为介子推祭扫的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

  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七、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九、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传统美食

  1、子推馍

  子推馍对于南方人来说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有的人甚至是听都没有听过。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这道美食是山西的特有清明节传统食物,清明节吃子推馍的习俗流传至今。

  2、馓子

  这一看就是一种油炸食品,香香脆脆的,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3、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是清明节的爆品了,在北方清明节的时候是禁止生火的,所以冷食在清明节的时候是很常见的。很多北方人会在清明节前去采摘艾草来做蒿子粑粑。不要看这些都是冷食物,不过口感还是很棒的,Q弹爽口吃起来还是很带劲的。

  4、子福

  子福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子孙多福,这是山西、陕西等省汉族食品。这种食物是在清明节祭祀的时候用的,面粉包上枣、豆、核桃等,外层放一鸡蛋,周围盘上面蛇,用蒸笼蒸熟即可。

  5、枣糕

  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6、清明螺

  清明节的时候螺蛳非常鲜美,又是一年吃螺蛳的季节了。所以北方人会在清明节的时候吃螺蛳,不管是拌着吃、炝着吃、炒着吃,味道都非常棒。美味的清明螺再配上一杯小酒,人生的乐趣大抵如此了。

  清明期间不宜做的事

  一、忌讳婚嫁等喜庆之事

  古代人很重视婚丧嫁娶,讲究婚嫁等喜事一定要吉利,都要讨个好兆头。

  清明期间,家家都要上坟扫墓祭祖;远在他乡的子女,也要在路口为先人烧纸钱。人们的脸上多是忧伤、思念。这样的气氛,是很不适宜举行婚嫁等喜事的。

  二、不宜大规模洗涤

  旧时习俗认为,逝去的亡魂,只有在清明节期间,趁着这万物复苏的时候,才能出来洗涤、晾晒衣服、被褥。所以,河边、溪边、井边、泉水旁,都有亡灵在洗涤、晾晒。

  所以,活着的人,要给逝去的人机会、地方,别和他们抢地方抢水,让他们好好的清洗。

  三、不宜大动烟火

  清明又叫寒食节,相传,最早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对自己有恩,却被自己错误决策烧死的介子推,就下令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动烟火,只能吃以前做好的饭菜。

  随着时代变迁,虽然禁动烟火的禁令废除了。但是人们也因为出于对义士介子推的尊崇,还是将寒食节的习俗延续了下来,一般都会在清明节前准备好食品,尽量避免在在清明节这天大肆吃喝。

  四、不宜庆生祝寿

  瓜熟蒂落,新生命的诞生是不以日子好坏,节日与否而改变的。但清明节这天出生的人,一般不会在这天庆生祝寿,而是会提前或者推后,避开清明期间。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典故】相关文章:

清明节的来历典故04-06

清明节来历及故事03-28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04-06

名人经典故事05-23

腊八粥的来历和典故01-18

日志:经典故事07-03

清明节的来历介绍03-22

清明节的来历日记03-05

名人个人经典故事范本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