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寒食节介绍

时间:2020-10-26 13:58:44 清明节 我要投稿

清明节与寒食节介绍

  清明节与寒食节

  一、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

清明节与寒食节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我们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2644年前的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劳动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根据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这时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二、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寒食、清明扫墓的传说 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2492年前的晋国,那么,晋国在历史的哪个阶段? 大约2272年前,商朝后到了周朝。后来,周朝首都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段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习惯的叫做“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这其中就有晋国晋文公重耳。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其中,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出生在。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年登基,一直到死。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春秋五霸排名第二位,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位。相传,在外流亡期间,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一天,当他们逃到魏国时,无亲无故,饿的吃不上饭,重耳又生了重病,眼看要奄奄一息,呜呼哀哉。在绝望之际,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度过了这次难关。重耳病情康复后才有人把实情告诉了他。

  19年后,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

  贞不二的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重耳又想起旧事,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却没有找到。重耳为表诚心,亲自登门去请,听邻里说,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重耳派人上山搜寻,结果还是没有找到。重耳知道介子推很孝顺,决定以“纵火烧山”之计逼迫介子推现身。岂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当时,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的树洞,洞内发现了他留下的一块衣襟。

  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致清明复清明。

  重耳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重耳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

  到了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重耳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于是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日。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此时,清明也像寒食节一样有了祭奠活动,清明节这天便有了节日的成分。

  三、刘邦清明祭祖坟前压纸的传说

  大约1769年前,秦末,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几经大战后,取得天下。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户家里。出身社会底层的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当回到家乡后,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部下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在墓碑上看到他父母的名字。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

  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自刘邦以后,清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

  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

  寒食节主要祭祀介子推及其母亲,刘邦祭祀的是自己的父母,且祭祀故事广为流传,因此,民间的百姓,多与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

  渐渐的将寒食节扫墓与清明扫墓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扫墓即清明节日逐渐代替了寒食节。现在民间大多数把清明节与寒食节认为是同一天,且有清明前一天(寒食)不上坟的风俗。

  四、清明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清明节与寒食节混在一起,吃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及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荡秋千、蹴鞠、踏青、戴柳(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戴柳有辟邪功用。)、射柳、斗鸡、蚕花会、植树、放风筝等等。

  五、清明扫墓禁忌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清明祭风俗流传下来一些扫墓禁忌。

  包括:孕妇避免扫墓、不可在墓地照相、忌穿大红大紫、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坟头长草必需修整、发不遮额、忌买鞋、忌嬉骂,非议先人等。

  另外,还要把握好扫墓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9时后到下午时前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祭活动,因为此时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或身体弱的人,在阴气重的傍晚祭祀,可能会有所影响。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有人认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头一天)这天不扫墓,大概是这一天需要祭祀介子推母子的缘故吧。其实,在心里捎带着祭祀一下也是功德无量的。

【清明节与寒食节介绍】相关文章:

介绍与被介绍的区别04-29

红茶的介绍与作用08-13

与清明节有关的手抄报10-25

清明节的手抄报资料介绍08-03

关于清明节手抄报内容介绍08-02

门户与品牌软文推广介绍08-19

春华CAD培训介绍与说明12-10

口才训练与沟通技巧介绍09-19

电工技巧与常识介绍08-24

文秘速记与速录专业介绍10-15